山東省農業科學院DHI測定實驗室最早于2005年,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奶牛研究中心和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合力建成,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5人,實驗室擁有乳成分分析儀、流量計校準儀、尿素氮標定儀、牛B超妊娠檢測儀、擠奶機檢測儀等配套儀器設施,技術裝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歷經12余年發展,實驗室技術團隊勵精圖治,團結一心,勇于進取,綜合能力持續提升,業界影響不斷擴大,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績和豐富成果,為加快推動山東省奶業轉型升級,促進奶牛養殖提質增效,做出了重要貢獻。
通過應用研發實用技術,規范檢測流程,組建牛場服務隊伍,引導宣傳應用DHI技術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奶牛場參測數累計257個,參測牛只數累計17.7萬頭,上報測定數據253萬余條,平均測定日產奶量由22.78千克提高到27.72千克,平均體細胞數由56.3萬個/毫升下降到34.1萬個/毫升(歷年測定數據具體情況見圖1、圖2、圖3)。
一是提高效率,研發運用新技術。結合實際需要,主動簡化采樣方案,優化了305天產奶量估測等技術手段。為簡化DHI采樣工作,提高采樣的準確性和規范性,讓更多奶牛場加入測定,實驗室參考ICAR采樣方案,依據山東省奶牛場實際情況,研究一次采樣估計全天24小時乳成分數的回歸方程,獲得全天2次、3 次、4次擠奶一次采樣,估計測定日當天24小時乳脂率、蛋白率、尿素氮等乳成份的回歸系數,顯著提高了采樣工作效率和規范性。為提高305天胎次產奶量估計的準確性,采用經典的6種數學模型對近10年來測定的數據進行擬合,篩選出最佳模型,并獲得模型參數,用于估計奶牛305天胎次產奶量,為準確評價奶牛生產水平,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二是優化流程,確保測定規范化。調研山東牛場實際生產情況,依據《中國荷斯坦牛生產性能測定技術規范》,優化登記、采樣、數據采集、實驗室檢測、質量控制、報告制作、報告解讀等測定流程。針對牛場基礎數據不規范,記錄不及時等問題,開發牛場繁殖管理軟件,提高數據記錄的簡化性和規范性,并從犢牛出生開始登記注冊,建立基礎數據庫;針對并列式、轉盤式等不同擠奶模型,自主設計研制50及80位/盤的專用采樣架,制作采樣架擋板便于奶樣勻混,規范采樣環節。
三是求真務實,精益求精提能力。采取現場、培訓班、電視等多形式開展DHI及相關技術培訓活動。購置B超妊娠診斷儀和擠奶機檢測儀,增加服務范圍。技術服務人員專車到牛場,并配備小型投影儀,方便開展服務。為提高服務能力,制定了新員工均經歷牛場實習、采樣、檢測、報告制作、報告解讀等工作環節的考核流程,鼓勵員工參加各類技術培訓;每月進行工作總結,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下月具體工作計劃,提高工作效率。根據牛場需求不斷開發并完善DHI分析報告軟件,編撰發送中英文DHI報告。
四是砥礪前行,拓展項目重服務。實驗室技術服務范圍包括:基礎數據整理,牛只登記、系譜制作、擠奶機檢測、擠奶程序評估、近交評估、遺傳評估、選種選配、DHI測定及報告解讀,體型評定,育種規劃制定,牛場設計咨詢,軟件研發,奶牛養殖相關技術咨詢與培訓等。同時,實驗室自身綜合技術服務水平大幅提高,為山東奶業振興保駕護航。先后榮獲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4項,制定省地方標準5項。
五是加入ICAR,通過驗證樹權威。為提高實驗室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權威性,除參加全國每月一次的未知樣比對以外,還加入國際動物記錄委員會(ICAR),并在全國率先參加ICAR組織的能力驗證。此外,每月對儀器標定尿素氮,研究酮體實驗室檢測方法,為儀器的校準提供參考依據。單位率先加入美國荷斯坦協會和美國國家動物育種者協會(NAAB),后備公牛全部進行全基因組選擇,并可在國際行業內公認網(www.dairybull.com)上查閱遺傳評估育種值。
六是揚帆起航,百尺竿頭再進步。今后,實驗室計劃將進一步擴大DHI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能力,包括奶牛妊娠快速診斷、酮病早期篩查、乳房炎病原菌快速檢測、飼料檢測等服務,培養專家型人才5人以上;擴建DHI實驗室,研發品種登記、奶牛場日常生產數據自動化集成、遺傳評估、選種選配等軟件及其相關技術設備,努力實現數據自動化收集和有效應用,注重實用,建成山東省奶牛大數據信息化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