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技術的重要參數解讀及典型案例分析
趙秀新 李建斌 侯明海 仲躋峰*
(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
為充分發揮DHI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指導作用,進而為牛場帶來高的經濟效益,我公司DHI測定實驗室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整理出一套通俗易懂的參數說明和解讀方法,以下就該技術有效實施的重要指標解讀方面及典型案例進行闡述。
1重要參數解讀
以下對報告中常見參數從奶牛營養、繁殖、疾病等方面作出分析。
1.1 營養方面
高峰奶 泌乳高峰產奶量與整個泌乳期的總產奶量高度相關,保守地說,牛只平均高峰奶量每增加1kg,年均增加200kg的產奶量,且高產奶牛往往具有較高的飼料成本收益(IOFC: Income over feed cost),因為飼料攝入的增加可以帶來更高價值的牛奶收益。
應用高峰奶量可以實現對圍產期和泌乳早期奶牛營養狀況的有效監控。高峰奶量比(Peak Rations)是牛群中頭胎牛高峰奶量與經產牛高峰奶量的比值,也可作為高峰奶量的監測依據。該比值的理想范圍是75-80%。如果低于75%,建議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1)青年牛產犢時是否達到預期的體尺標準和體重,(2)青年牛產犢轉群時身體是否健康。如果高于80%,經產牛沒有達到高峰奶量,建議從以下查找原因:(1)母牛產犢時體況是否合適,(2)母牛產后是否發生胎衣不下、產后癱瘓、酮癥、子宮炎、真胃移位等代謝性疾病,造成體況損失過多,限制奶牛達到高峰的能力,(3)產犢后是否飼喂優質粗飼料,建議選擇優質豆科牧草作為粗飼料的主要來源,(4)日糧能量是否充足。
脂蛋比 正常情況下,中國荷斯坦牛的脂蛋比為1.12-1.36。在泌乳早期能量負平衡可以通過較高的脂蛋比反應出來。泌乳天數60天以內的荷斯坦牛群中,10%的牛只乳脂率高于5.5%,預示可能發生酮病或脂肪肝。如果脂蛋比偏低,可能是日糧精粗比例不協調,纖維濃度較低,一般來說,造成低乳脂率的日糧也會引起蹄葉炎、酸中毒和采食量下降等問題。日糧干物質40-50%的粗料含量是避免低乳脂率的最低水平。
此外,自由采食條件下,下次飼喂前1h進行食槽評分,如果食槽中剩料低于5%,提示飼料添加量不夠。如果日糧供應受到限制,加料后奶牛吃得快,增加攝食后瘤胃pH降低的風險,造成瘤胃酸中毒,表現為乳脂率降低。
尿素氮 牛奶尿素氮(MUN)的合理范圍是10-17mg/dl,對尿素氮的檢測可用于評價日糧蛋白質的利用效率。高的MUN可能是由于日糧蛋白的過量降解造成的,然而由于奶牛對高蛋白日糧的適應性強,因此也不能排除能量負平衡的可能。當然,在能量受限的情況下,乳蛋白會降低。因此,應該兼顧乳蛋白和尿素氮,對日糧能量蛋白水平作出判斷。
表1 日糧營養平衡檢查表
乳蛋白率 |
低乳尿素氮(<10mg/dL) |
適中乳尿素(10-17mg/dL) |
高乳尿素氮(>17mg/dL) |
<3% |
日糧蛋白質和能量均缺乏 |
日糧蛋白質平衡,能量缺乏 |
日糧蛋白質過剩,能量缺乏 |
>=3% |
日糧蛋白質缺乏,能量均衡或稍過剩 |
日糧能量和蛋白質均平衡 |
日糧蛋白質過剩,能量均衡或稍缺乏 |
1.2 繁殖方面
胎間距和泌乳天數是反應牛群繁殖狀況的重要指標。理想平均胎間距是390天,且泌乳天數大于450天的牛只占比低于6%,全群平均泌乳天數是170天。如果平均胎間距大于390天,提示牛群繁殖力低,應該重點對泌乳天數大于450天牛只進行篩查,從以下方面分析原因并作出相應改進:產后發情不理想、配妊率低、流產率高。在保證全年均衡產犢的情況下,如果胎間距長,但平均泌乳天數合理,說明牛群上一胎次存在繁殖障礙,本胎次已有所改善。
1.3 疾病方面
牛奶中的體細胞數(SCC)是反映乳房被感染程度的最佳指示劑。DHI技術通過每月一次測定牛奶中體細胞數,幫助奶牛生產者監測牛群隱性乳房炎的發病情況、擠奶操作或設備對乳房炎的預防效果、奶牛生活環境以及干奶期乳房炎治療情況,從而為牛只的隔離或淘汰提供參考。
如果牛群體細胞數超過20萬/mL,預示著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亞臨床型乳房炎。1987年,美國國家乳房炎委員會NMC指出,如果大罐奶體細胞數超過20萬/mL,那么牛群中6%的乳區存在感染;如果體細胞數達到50萬/mL,那么16%的乳區被感染,與體細胞數20萬/mL的牛群相比,奶損失為6%;達到100萬/mL,那么牛群中有相當一部分牛感染了乳房炎,且奶損失占到18%。
表2 用大罐奶體細胞數估計牛群被感染程度和奶損失
數據來源:美國國家乳房炎委員會,1987年
大罐奶SCC(1000個/ml) |
牛群乳區感染率 |
奶損失率 |
200 |
6% |
0 |
500 |
16% |
6% |
1000 |
32% |
18% |
1500 |
48% |
29% |
通過DHI測定出具的體細胞跟蹤報告,可以判斷單個牛只SCC的變化情況,從而確定哪一頭奶牛:(1)需要采樣進行細菌分離培養,(2)牛奶從大罐奶剔除,(3)需要淘汰,(4)需要提早干奶,(5)需要與低SCC的母牛隔離,尤其是在擠奶的時候。實際上,對患有臨床型乳房炎的奶牛,治療之前應該采樣。DHI測定中SCC較高的牛只,對4個乳區分別進行CMT檢測,然后對CMT檢測體細胞數較高的乳區進行奶樣培養。
1.4其他
牛群胎次年齡分布:期望牛群比例是1胎:2胎:3胎及以上=30%:20%:50%。多數牛場3胎及以上占比低,提示牛只生產年限低,終生效益指數低。建議根據DHI報告分析牛群繁殖狀況和乳房炎發病情況,查找奶牛過早淘汰的原因,并及早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控制。泌乳牛平均胎次3胎左右,提示牛群利用年限較長,泌乳潛力發揮充分。
2典型案例分析
東營大地乳業是成功應用DHI報告改進牛群管理的典范。自2013年5月參加DHI測定至今2年的時間,參測牛只在泌乳天數、產奶量、高峰日、高峰奶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進。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體細胞數保持良好水平;測定日奶量從最初的24.2kg上升到29.4kg;產奶高峰逐漸提前,高峰奶量較高,說明奶牛泌乳潛力得以充分發揮,有效提高了泌乳期總產量,保證了牛群收益;體細胞數基本控制在30萬/mL以內,乳房炎控制效果良好。
圖1 東營大地乳業2013.05-2014.04高峰日和305奶量變化情況
青島澳新苑奶牛場作為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的樣板牛場,在應用DHI報告的過程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群平均泌乳天數逐漸降低,說明當前胎次繁殖狀況有所改善;測定日奶量、校正奶和305奶量均呈逐月上升趨勢;乳脂率和乳蛋白率表現良好,平均值分別為3.72%、3.55%,屬于山東省較高水平;體細胞數基本控制在45萬/mL以下,全年平均值35萬/mL,提示乳房炎控制效果良好;乳中尿素氮(MUN)處于10-17mg/dl的合理水平。圖3給出了牛群305奶量和高峰日變化趨勢。以上數據的變化均顯示,青島澳新苑奶牛場在牛群繁殖、營養調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進。
表3青島澳新苑畜牧有限公司2013.05-2014.04生產性能變化趨勢
測定年月 |
樣品數 |
平 均 數 |
|
||||||||||
泌乳天數 |
奶量(kg) |
乳脂率(%) |
蛋白率(%) |
體細胞(萬/ml) |
體細胞分 |
奶損失(kg) |
校正奶(kg) |
高峰日 |
高峰奶量(kg) |
305奶量(kg) |
|||
201305 |
143 |
252 |
25.9 |
3.42 |
3.44 |
42 |
4 |
0.6 |
26.7 |
81 |
35 |
8258 |
|
201306 |
137 |
268 |
26.1 |
3.66 |
3.46 |
32 |
4 |
0.5 |
29.2 |
80 |
34.9 |
8311 |
|
201307 |
129 |
276 |
25.6 |
3.4 |
3.28 |
44 |
4 |
0.5 |
29.2 |
80 |
34.8 |
8423 |
|
201308 |
104 |
251 |
21.2 |
3.83 |
3.1 |
34 |
3 |
0.4 |
24.9 |
77 |
35 |
8530 |
|
201309 |
97 |
279 |
21.8 |
3.79 |
3.62 |
23 |
3 |
0.4 |
26.1 |
77 |
34 |
8179 |
|
201310 |
104 |
258 |
26 |
3.68 |
3.62 |
23 |
3 |
0.6 |
32.2 |
77 |
34.5 |
8252 |
|
201311 |
101 |
234 |
25.8 |
3.92 |
3.81 |
34 |
4 |
0.7 |
30.3 |
72 |
34.7 |
8127 |
|
201312 |
99 |
228 |
26.9 |
4.03 |
3.94 |
45 |
4 |
0.9 |
31.3 |
76 |
35.5 |
8229 |
|
201401 |
97 |
197 |
27.2 |
3.88 |
3.88 |
38 |
4 |
1 |
28.2 |
72 |
36.4 |
8463 |
|
201402 |
136 |
172 |
30.9 |
3.7 |
3.63 |
37 |
4 |
0.9 |
29.2 |
72 |
37.4 |
8679 |
|
201403 |
136 |
198 |
30.9 |
3.68 |
3.48 |
35 |
4 |
0.8 |
29.8 |
71 |
37.2 |
8740 |
|
201404 |
145 |
187 |
31.9 |
3.67 |
3.35 |
29 |
4 |
0.8 |
28 |
74 |
39.5 |
9208 |
|